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①。与一般的突发事件相比,此类事件有其独特性:属于公共健康领域,与大多数人的健康有关,短期内产生一定的社火狐电竞体育会影响,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担忧,甚至引发恐慌,危及社会稳定。
这对媒体报道提出了新挑战。2013年,江苏省发生了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在长达一个半月的禽流感主题报道战役中,《新华日报》充分认识媒体在疫情中的角色地位,通过有策略地“放”,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对抗谣言;负责任地“收”,平衡多方、兼顾伦理的系列报道,实践媒体的社会责任。该系列报道也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
去年春,人感染H7N9禽流感突袭江苏多地,来势汹汹,而态势一时未可预测。新华日报编委会在抗疫战争打响之前,统一认识,达成共识。首先,基于新闻传媒的三大功能——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服务,我们认为,对抗疫情,新闻媒体应“分饰”以下四种角色:
客观信息的报道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恐慌情绪不可避免地蔓延,在这种时刻,更需要媒体客观全面而准确地报道,以求达到信息的透明化。
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疫情来袭之日,往往正是谣言纷飞之时。媒体此时正应担纲舆论引导者,以权威的解释和评论抗击谣言、澄清事实,稳定社会人心。
各方力量的沟通者:媒体应自觉担当各方力量和衷共济、齐抗疫病的沟通者,有效连接政府与公众两个舆论场,积极构建抗击疫情的交流平台,以期整合力量、凝聚共识。
科学知识的普及者:在疫情灾难中,媒体不仅是传播者,更是服务者。疫病知识往往是大众并不经常接触的专业性知识,媒体应成为大众了解疫病知识的窗口,充当专业知识的“翻译者”。
首因效应:人们偏好于相信一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在疫情中,一旦坊间渠道或者人际传播渠道先于大众传播媒体满足了民众求知欲,势必降低对大众传播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谣言则会乘虚而入。若此时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机制出现故障和问题,则更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行为的不规范性,直至社会的局部动乱②。
权威效应:在信息纷乱、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寻找权威信息,并坚信不疑。如果在疫情扩散时,主流媒体不第一时间发声定性,那么就会有谣言利用“权威信息真空”冒充权威部门发声,而公众在焦虑恐慌的状态下,往往难辨真假,这种情况对舆情控制和社会稳定十分有害。
透明效应:流言止于公开,在疫情蔓延中,信息透明度决定了流言的传播力。这要求媒体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情况,并说服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发布信息,尽早将政府信息发布和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中的舆论场以及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渴求进行有效连接。
基于以上分析,新华日报编委会做到了报道的“收放”自如。中宣部新闻阅评文章称“新华日报禽流感疫情报道信息公开亮点显著”,“新华日报面对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心组织宣传报道,确保社会人心稳定、生产生活有序运行,做法值得肯定。”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存在诸多引起社会恐慌的要素: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之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在江苏南京治疗的滁州女子病情危重感染源尚不清楚;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等等。正因如此,疫情如战情,各种消息漫天飞舞。
快速:强调“第一时间”,与谣言赛跑。疫情发生后,江苏省政府对待禽流感事件的态度鲜明,疫情由江苏省卫生厅权威实时发布,这样公开透明的态度和机制,为《新华日报》第一时间报道权威信息提供了支持。
从第一例禽流感病例开始,《新华日报》就给予充分报道,4月1日的“焦点”版中聚焦此事,报道病例并解释这一病毒的特点,并对如何预防作出科学的提示。刊发《江苏密切关注H7N9禽流感》《江苏发现四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我省启动流感流行Ⅳ级应急响应》《江苏确定首批H7N9禽流感病例定点收治医院》等多篇报道。
连续4天,疫情继续持续,并且有升温的迹象。报社编委会果断决定,立即打破条块分割,举全社之力形成报道合力,指定火狐电竞体育笔者统筹策划执笔。
记者立即建立QQ群,将报社各地驻站记者,以及医卫、农委、工商、城管等多部门的条口记者全部吸纳进群组成禽流感报道特别小组,每天20小时滚动监测全国舆情,每天确定报道主题和主线,布网多点采访,深夜成稿,次日要闻版显著呈现。
在这场与谣言赛跑的战役中,新华日报禽流感报道小组每每走在“第一时间”,主动关注坊间热点,发声于谣言未起之时。
比如当时有一条消息在网上传播甚快,说“天上飞的禽鸟、南来北往的候鸟要是携带了H7N9流感病毒,流动性太强了,没法控制”。恰在其时,一条建邺区茶南小区拓园玉兰树掉落死麻雀的新闻,让居民很是恐慌。我们第一时间关注此事,第一时间采访南京市农委负责人和权威专家,回应公众的疑问,并水到渠成地得出“防范禽流感,我们既要积极作为,又不必草木皆兵、大为恐慌”的结论。
此外,针对“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和传播者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南京为什么要全城杀鸡?”、“投保养殖户报案是否快速理赔?”、“高温能否阻断病毒传播”、“南京江宁区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要卖房看病”等问题,《新华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声,引导舆论走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面:“动态消息+解释性报道+言论”全方位报道。得益于记者们来自各个条线、地方站,新华日报禽流感报道小组的信息源非常广泛,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天都能拿到异常丰富的新闻素材,为此,4月8日之后,确定了“动态消息+解释性报道+言论”的全方位报道模式。
每天报道疫情的最新动态和政府应对的举措,是常态化的做法,有时候难以更为有效地分析局势、回应公众疑问,尤其是在传播较为专业的卫生知识方面,消息难以胜任,因而解释性报道就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在疫情传播过程中患者死亡、感染源不明、传染方式不明、危害程度不明、发展趋势不明等诸多因素,导致公众十分恐慌。活禽传染吗?去菜场会不会感染?吃鸡会不会感染?会不会人传人?种种问号在坊间传播拉长,不仅口口相传,并以各种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几何式裂变,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谣言不胫而走。
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写了系列解释性报道,诸如《“暂停活禽交易,非常必要!”》《防控禽流感,关键就在一个“早”》《战而胜之,合力来自信息公开》《直面疫情,江苏科学防控步步深入》等数十篇稿件,以权威人士说法、权威信息全力回应公众疑问,有力引导舆论,破解谣言。
除了新闻报道,评论部还实时配发《应对禽流感,当有底线思维》《应战禽流感,从容不迫尤可贵》《战胜禽流感,科研公关须给力》《应对禽流感,信心也是良药》等系列评论,给事件定性,从源头上阻挡谣言的生成,有效提振公众信心,也为政府合力抗击禽流感总结了经验。
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再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媒体的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发布机制的灵敏性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界对媒体在疫情中的变现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诘问:各路媒体一哄而上的信息开放会否带来信息混乱,造成新的信息不透明?客观理性的新闻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会否造成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进而形成次生伤害?
《新华日报》在报道之初就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为之制定了应对措施:以严苛的自我审视把关报道和采写流程,以实现报道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是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抢新闻”与新闻失实、追逐噱头与误导舆论两个方面;二是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解决之道归纳如下:
严格把关:“核实再核实,报道绝对事实”。疫情危机期间,大量信息鱼龙混杂,许多“公民共享新闻”(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并不经过把关人的筛选而直接进入“公共视野”③。众声喧哗之际,新闻人正应去芜存真、一锤定音,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偏听偏信的求实精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
编委会向禽流感报道特别小组下达“铁律”,即每一篇报道都必须“核实再核实”,从报道主题到稿件细节,严格把关,确保报道“绝对事实”。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尽可能寻找第一信源、权威信源。
在疫情事件中,围绕信息传播,政府、传媒和公众形成动态制衡的关系④,而政府卫生部门是最为权威的信息源。为拿到权威信息,报道小组安排专业记者分驻省医卫、农委、工商、城管等多个部门,全天候“狩猎”第一手信息,全力做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后方编辑小组就前方记者提供的素材反复核实,严格把关,切实做到在信息务实的基础上引导舆论。
人文关怀:“尊重患者隐私,即便他们置身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时期,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即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然而,个体的隐私权仍然是媒体在报道中必须保护的公民权利,这不仅涉及法律,也是新闻伦理的题中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权利存在着冲突。
回顾疫情中各媒体的报道,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案例比比皆在,究其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难以调和;二是媒体因固化地遵循客观真实原则而侵犯隐私权;三是某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有意窥探他人隐私并加以公布,以迎合某些公众的低级趣味。
《新华日报》的禽流感主题报道,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而有序,与“公开透明”同时存在的是“尊重患者隐私,即便是他们置身公共卫生事件”。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坚持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最小伤害原则”。
陈堂发教授认为,《新华日报》的报道将患者真实姓名隐去,是一种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和尊重,一方面是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新闻从业者法律意识提升的体现。⑤
尊重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文关怀,是疫情报道活动中理应遵循的三条原则,以此为出发,才能尽可能地化解公众知情权与个体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达到“最小伤害”的目的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①参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第376号令,2003年5月。
②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③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传播与研究》2006年第3期。
④丁柏栓:《在政府、新闻传媒、公众关系视野中观照甲型HINI流感事件》,《今传媒》2009年第8期。
⑤沈峥嵘等:《禽流感:江苏疫情进入阶段性尾声》,《新华日报》2013年5月17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①。与一般的突发事件相比,此类事件有其独特性:属于公共健康领域,与大多数人的健康有关,短期内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担忧,甚至引发恐慌,危及社会稳定。
这对媒体报道提出了新挑战。2013年,江苏省发生了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在长达一个半月的禽流感主题报道战役中,《新华日报》充分认识媒体在疫情中的角色地位,通过有策略地“放”,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对抗谣言;负责任地“收”,平衡多方、兼顾伦理的系列报道,实践媒体的社会责任。该系列报道也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
去年春,人感染H7N9禽流感突袭江苏多地,来势汹汹,而态势一时未可预测。新华日报编委会在抗疫战争打响之前,统一认识,达成共识。首先,基于新闻传媒的三大功能——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服务,我们认为,对抗疫情,新闻媒体应“分饰”以下四种角色:
客观信息的报道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恐慌情绪不可避免地蔓延,在这种时刻,更需要媒体客观全面而准确地报道,以求达到信息的透明化。
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疫情来袭之日,往往正是谣言纷飞之时。媒体此时正应担纲舆论引导者,以权威的解释和评论抗击谣言、澄清事实,稳定社会人心。
各方力量的沟通者:媒体应自觉担当各方力量和衷共济、齐抗疫病的沟通者,有效连接政府与公众两个舆论场,积极构建抗击疫情的交流平台,以期整合力量、凝聚共识。
科学知识的普及者:在疫情灾难中,媒体不仅是传播者,更是服务者。疫病知识往往是大众并不经常接触的专业性知识,媒体应成为大众了解疫病知识的窗口,充当专业知识的“翻译者”。
首因效应:人们偏好于相信一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在疫情中,一旦坊间渠道或者人际传播渠道先于大众传播媒体满足了民众求知欲,势必降低对大众传播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谣言则会乘虚而入。若此时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机制出现故障和问题,则更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行为的不规范性,直至社会的局部动乱②。
权威效应:在信息纷乱、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寻找权威信息,并坚信不疑。如果在疫情扩散时,主流媒体不第一时间发声定性,那么就会有谣言利用“权威信息真空”冒充权威部门发声,而公众在焦虑恐慌的状态下,往往难辨真假,这种情况对舆情控制和社会稳定十分有害。
透明效应:流言止于公开,在疫情蔓延中,信息透明度决定了流言的传播力。这要求媒体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情况,并说服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发布信息,尽早将政府信息发布和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中的舆论场以及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渴求进行有效连接。
基于以上分析,新华日报编委会做到了报道的“收放”自如。中宣部新闻阅评文章称“新华日报禽流感疫情报道信息公开亮点显著”,“新华日报面对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心组织宣传报道,确保社会人心稳定、生产生活有序运行,做法值得肯定。”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存在诸多引起社会恐慌的要素: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之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在江苏南京治疗的滁州女子病情危重感染源尚不清楚;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等等。正因如此,疫情如战情,各种消息漫天飞舞。
快速:强调“第一时间”,与谣言赛跑。疫情发生后,江苏省政府对待禽流感事件的态度鲜明,疫情由江苏省卫生厅权威实时发布,这样公开透明的态度和机制,为《新华日报》第一时间报道权威信息提供了支持。
从第一例禽流感病例开始,《新华日报》就给予充分报道,4月1日的“焦点”版中聚焦此事,报道病例并解释这一病毒的特点,并对如何预防作出科学的提示。刊发《江苏密切关注H7N9禽流感》《江苏发现四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我省启动流感流行Ⅳ级应急响应》《江苏确定首批H7N9禽流感病例定点收治医院》等多篇报道。
连续4天,疫情继续持续,并且有升温的迹象。报社编委会果断决定,立即打破条块分割,举全社之力形成报道合力,指定笔者统筹策划执笔。
记者立即建立QQ群,将报社各地驻站记者,以及医卫、农委、工商、城管等多部门的条口记者全部吸纳进群组成禽流感报道特别小组,每天20小时滚动监测全国舆情,每天确定报道主题和主线,布网多点采访,深夜成稿,次日要闻版显著呈现。
在这场与谣言赛跑的战役中,新华日报禽流感报道小组每每走在“第一时间”,主动关注坊间热点,发声于谣言未起之时。
比如当时有一条消息在网上传播甚快,说“天上飞的禽鸟、南来北往的候鸟要是携带了H7N9流感病毒,流动性太强了,没法控制”。恰在其时,一条建邺区茶南小区拓园玉兰树掉落死麻雀的新闻,让居民很是恐慌。我们第一时间关注此事,第一时间采访南京市农委负责人和权威专家,回应公众的疑问,并水到渠成地得出“防范禽流感,我们既要积极作为,又不必草木皆兵、大为恐慌”的结论。
此外,针对“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和传播者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南京为什么要全城杀鸡?”、“投保养殖户报案是否快速理赔?”、“高温能否阻断病毒传播”、“南京江宁区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要卖房看病”等问题,《新华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声,引导舆论走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面:“动态消息+解释性报道+言论”全方位报道。得益于记者们来自各个条线、地方站,新华日报禽流感报道小组的信息源非常广泛,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天都能拿到异常丰富的新闻素材,为此,4月8日之后,确定了“动态消息+解释性报道+言论”的全方位报道模式。
每天报道疫情的最新动态和政府应对的举措,是常态化的做法,有时候难以更为有效地分析局势、回应公众疑问,尤其是在传播较为专业的卫生知识方面,消息难以胜任,因而解释性报道就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在疫情传播过程中患者死亡、感染源不明、传染方式不明、危害程度不明、发展趋势不明等诸多因素,导致公众十分恐慌。活禽传染吗?去菜场会不会感染?吃鸡会不会感染?会不会人传人?种种问号在坊间传播拉长,不仅口口相传,并以各种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几何式裂变,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谣言不胫而走。
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写了系列解释性报道,诸如《“暂停活禽交易,非常必要!”》《防控禽流感,关键就在一个“早”》《战而胜之,合力来自信息公开》《直面疫情,江苏科学防控步步深入》等数十篇稿件,以权威人士说法、权威信息全力回应公众疑问,有力引导舆论,破解谣言。
除了新闻报道,评论部还实时配发《应对禽流感,当有底线思维》《应战禽流感,从容不迫尤可贵》《战胜禽流感,科研公关须给力》《应对禽流感,信心也是良药》等系列评论,给事件定性,从源头上阻挡谣言的生成,有效提振公众信心,也为政府合力抗击禽流感总结了经验。
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再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媒体的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发布机制的灵敏性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界对媒体在疫情中的变现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诘问:各路媒体一哄而上的信息开放会否带来信息混乱,造成新的信息不透明?客观理性的新闻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会否造成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进而形成次生伤害?
《新华日报》在报道之初就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为之制定了应对措施:以严苛的自我审视把关报道和采写流程,以实现报道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是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抢新闻”与新闻失实、追逐噱头与误导舆论两个方面;二是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解决之道归纳如下:
严格把关:“核实再核实,报道绝对事实”。疫情危机期间,大量信息鱼龙混杂,许多“公民共享新闻”(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并不经过把关人的筛选而直接进入“公共视野”③。众声喧哗之际,新闻人正应去芜存真、一锤定音,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偏听偏信的求实精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
编委会向禽流感报道特别小组下达“铁律”,即每一篇报道都必须“核实再核实”,从报道主题到稿件细节,严格把关,确保报道“绝对事实”。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尽可能寻找第一信源、权威信源。
在疫情事件中,围绕信息传播,政府、传媒和公众形成动态制衡的关系④,而政府卫生部门是最为权威的信息源。为拿到权威信息,报道小组安排专业记者分驻省医卫、农委、工商、城管等多个部门,全天候“狩猎”第一手信息,全力做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后方编辑小组就前方记者提供的素材反复核实,严格把关,切实做到在信息务实的基础上引导舆论。
人文关怀:“尊重患者隐私,即便他们置身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时期,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即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然而,个体的隐私权仍然是媒体在报道中必须保护的公民权利,这不仅涉及法律,也是新闻伦理的题中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权利存在着冲突。
回顾疫情中各媒体的报道,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案例比比皆在,究其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难以调和;二是媒体因固化地遵循客观真实原则而侵犯隐私权;三是某些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有意窥探他人隐私并加以公布,以迎合某些公众的低级趣味。
《新华日报》的禽流感主题报道,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而有序,与“公开透明”同时存在的是“尊重患者隐私,即便是他们置身公共卫生事件”。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坚持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最小伤害原则”。
陈堂发教授认为,《新华日报》的报道将患者真实姓名隐去,是一种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和尊重,一方面是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新闻从业者法律意识提升的体现。⑤
尊重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文关怀,是疫情报道活动中理应遵循的三条原则,以此为出发,才能尽可能地化解公众知情权与个体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达到“最小伤害”的目的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①参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第376号令,2003年5月。
②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③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传播与研究》2006年第3期。
④丁柏栓:《在政府、新闻传媒、公众关系视野中观照甲型HINI流感事件》,《今传媒》2009年第8期。
⑤沈峥嵘等:《禽流感:江苏疫情进入阶段性尾声》,《新华日报》2013年5月17日。
Copyright © 2012-2023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 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